走进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揭秘病毒检测的“安全防线”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7日 17:15 阅读次数:


年来,全球新发传染病频发,国内传染病防控形势复杂,精准、快速的病原检测是阻断疫情传播的关键环节。作为承担传染病监测、检测与防控技术支撑的核心机构,疾控中心需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操作,确保病原微生物检测的安全性与准确性。同时,高校是公共卫生与生物相关专业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大学生既是未来公共卫生体系的后备力量,也是科普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此背景下,为强化高校与疾控机构的专业联动,提升学生群体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科学认知,展现疾控中心在传染病防控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近期,昆明市病预防控中心与云南大学联合开展走进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揭秘病原检测的安全防线’”活动,本次活动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开珺教授带队,组织2022级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实地参观微生物检验科实验室,通过"理论讲解+场景演示+互动答疑"的形式,搭建高校与疾控机构的专业交流平台。

探秘BSL-2实验室:从分区布局到核心设备

BSL-2实验室可操作流感病毒、肠道病原菌等中等危害病原体,是传染病早期识别的前哨站。活动开始微生物检验科专家在会议室通过PPT讲解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体系与功能定位。学生们透过实验室玻璃窗观察内部结构:缓冲间减少空气交换、核心操作区配备生物安全柜、单向气流与负压环境设计形成隐形防护罩、高压蒸汽灭菌锅对实验后样本/耗材的终末消毒……“原来实验室的每一处细节都在为安全加码一名学生感叹。

显微镜下的“攻防战”:病毒如何影响细胞?

活动现场,检验人员展示了柯萨奇病毒感染人恶性胚胎横纹肌瘤细胞的动态过程。感染前,细胞排列紧密、形态规则;感染后,细胞出现肿胀、圆缩、脱落——这些变化是病毒存在的蛛丝马迹’”。通过显微镜下的对比图像,学生们直观理解了病原检测中细胞病变效应的判断依据。从肉眼不可见的病毒到细胞形态的改变,这就是实验室揭开感染真相的科学链条。

“太空舱”里的操作规范:防护服穿戴与设备使用

在核心实验区,学生们近距离观摩了防护服穿脱全流程。帽子要完全包裹头发,手套需覆盖袖口——每一步都是避免污染的关键。检验人员边演示边强调。透过玻璃窗,生物安全柜的操作演示引发热议:开柜时手臂需垂直缓慢进入”“移液动作必须平稳”……“以前觉得实验室很神秘,今天才知道每一份检测报告背后都有这么严谨的流程。一名学生感慨。

互动答疑:破解认知误区,传递疾控使命

实验室的空气会不会排到外面?”“如果手套破了怎么办?面对学生提问,专家结合规范解答:排风系统配有高效过滤器,病原微生物会被截留;手套破损必须立即停止操作并消毒手部。学生表示:现场学习让我们更深刻地记住了安全规范。

从课堂到实践:为公共卫生人才注入使命感

以前学的是理论知识,今天亲眼看到样本接收、核酸提取、结果报告的全流程,才真正理解疾控工作如何守护公共健康。活动尾声,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开放实验室,我们希望搭建产学研融合的科普平台,让更多青年学子感受疾控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为未来公共卫生事业储备力量。

【小贴士】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BSL-2)广泛应用于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及科研院所,承担病原微生物检测、疫苗研发等关键任务。科学认识实验室运作,有助于提升全社会生物安全素养,共同筑牢传染病防控屏障。

转载自: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5年08月22日 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