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生项目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22日 17:14 阅读次数:

 “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生项目”是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含生命科学中心)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在 2018 年首次合作开展的基于生物学学科区域下校-院合作的研究生协同育人培养机制。旨在以学科为基础,以改革为动力,借力中国科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 发挥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区位优势,重点建设生物学学科,推进学科区域内研究生的培养教育创新。

一、项目简介

   “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生项目”实行“1+1”双导师制,即进入该项目的研究生由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科学院 2 位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工作。推进学科区域协同育人机制,打破研究生培养体制单一化的瓶颈。联合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推进区域内“院—所”协同育人;创新分层次培养模式,通过不同阶段在院、所的集中学习和培养,提升研究生的整体水平;创新课程培养方式,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激发研究生自身内在动力,推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

该项目涵盖的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为:遗传学(招生代码:071007)、细胞生物学(招生代码:071009)、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招生代码:071010)。

二、项目亮点

●  在研究生的培养体制中实行了与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度;

●  在培养阶段上实现了分阶段培养;

●  在课程教学模式上打破壁垒,将院、所老师融入到课堂中,实现了优势资源的整合。

三、项目优势

●  “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研究生项目”将为硕士研究生在云南大 学生命科学学院理论课程学习中接触到来自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优秀硕、博导师亲自授课课程的机会;

●  完成理论课程后,该项目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和科研论文等将在研究所完成;

●  该项目研究生待遇与研究所研究生待遇相当;

●  硕士研究生结束后表现优异者优先通过中国科学院的博士生招生计划进入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四、项目结构

●  阶段一:

硕士研究生第一学年在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完成全部硕士研究生理论课程学习。

●  阶段二:

硕士研究生第二、三学年在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完成科研工作和学位论文。

五、项目费用、奖助学金及生活补贴

●  项目费用:

加入该项目研究生学费按云南大学全日制研究生学费标准收取,即与其他专业学费相同;住宿费第一学年按云南大学住宿费标准收取,第二、三学年按两家研究所住宿费标准收取。

●  奖助学金:

加入该项目研究生可正常参与云南大学各类奖、助学金评选。

●  生活补贴:

加入该项目研究生生活待遇参照两家研究所同年级研究生标准发放(含云南大学给予的国家奖助学金额度)。

六、项目名额

    该项目目前面向报考 2019 年硕士研究生的优秀同学开放,2019 年项目计划名额为 30 名。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简称:遗传发育所)最早成立于 1959 年。2001-2003 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而成。现任所长杨维才博士。

目前,遗传发育所共有 91 个研究组,职工 500 余人。其中院士 4 人,中科院“百人计划”47  人,“973”等国家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 21 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0 人,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4 个。设有神经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学、植物营养学、生态学(由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独立招生)等 8 个硕士、博士学位培养点,作物遗传育种 1 个硕士学位培养点,生物工程 1 个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点以及 1 个博士后流动站。北京地区目前在读研究生 642 名,其中博士生 490 名、硕士生 152 名;在站博士后 112 人。

遗传发育所下设基因组生物学、分子农业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分子系统生物学和农业资源 5 个研究中心。拥有植物基因组学、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分子发育生物学 3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国科学院农业水资源和河北省节水农业 2 个院省级重点实验室、河北栾城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观测试验站;同时是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北京)的依托单位。

2017 年遗传发育所共争取主持国家部委各类项目/课题 70 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导专项、基金重点和科学中心等重大项目/课题 17 项。发表 SCI 论文 346 篇,总影响因子 2187,单篇影响因子 6.32。专利授权 35 项,作物新品种权 10 个。2017 年遗传发育所荣获各类奖项 9 项,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 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项目荣获 2017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李家洋院士等组成的“水稻分子遗传学团队”荣获“求是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谢旗、周俭民、陈受宜研究员入选全球 2017 年“高引用科学家”。“中枢神经系统修复专项技术”等 11 项成果成功转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遗传发育所是中国遗传学会和河北省农业系统工程学会的挂靠单位,负责编辑出版《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遗传》和《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国家生命科学基础研究所,创建于 1958 年,其前身是 1957 年建立的北京实验生物学研究所,著名生物学家贝时璋院士任第一任所长,现任所长为许瑞明研究员。

研究所的定位是: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领域实现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突破,加强生命科学领域关键装备的创新研制,实现关键技术和实验方法的重点突破,构建以生物制药和体外诊断为重点的转化型研究体系,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源头创新和骨干、引领作用。到 2020 年,持续产出重大引领性科研成果, 争取进入生命与健康领域国际一流研究所行列。建所以来,在贝时璋、邹承鲁、梁栋材和杨福愉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 历经几代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开创并推动了我国细胞生物学、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酶学、结构生物学、膜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控制论和生物物理工程技术等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造就了一批优秀科学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研究成果,开发了一批高技术产品,孵化和创办了数家高技术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国家生命科学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物物理所现有在职职工 566 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2 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5 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6 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3 人、创新人才短期项目入选者 4 人、青年项目入选者 16 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 5 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2 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24 人、“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12 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8 人。研究所共有 17 人在国际学术组织任职(19 个组织,35 个职位);35 人在国际期刊任职(60 个期刊,82 个职位)。2011 年,被中组部授予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2014 年,被科技部授予第二批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近年来,生物物理所在蛋白质科学、脑与认知科学、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蛋白质与多肽药物等学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生物物理所拥有生物大分子、脑与认知科学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与免疫、核酸生物学两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和交叉科学两个重点实验室以及依托二者建设的“北京市生物大分子药物转化工程技术中心”和“北京市生物医学分子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中科院蛋白质科学研究平台和北京磁共振脑成像中心依托研究所建设,为科研提供完备的公共技术支撑,同时开展实验方法学和实验技术创新研究,并面向社会开放共享。

依托生物物理所建设的“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汇集最具创新活力的生物大分子研究领域优秀人才,以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 类)“生物超大分子复合体的结构、功能与调控”为牵引,建设世界一流的生物大分子功能与结构研究平台,营造创新、开放、竞争、流动的新机制,形成我国生物大分子科学研究重大成果的发源地,成为追求科学卓越,致力于科学和技术原创的世界顶尖生物大分子研究中心之一,并为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生物物理所牵头承办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紧密依靠动物所、遗传发育所、植物所、微生物所、北京基因组所、心理所等京区生命科学研究机构, 汇聚京区生命科学研究最优秀的核心人才和优势资源,协同创新,教研相长,以科学的卓越支持一流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构建科教融合平台。

生物物理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有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信息学 6 个二级学科硕士、博士培养点;生物工程、免疫学 2 个硕士培养点,在学研究生 637 名。1987 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为生物学,二级学科包括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物物理学等, 目前在站博士后 57 人。

生物物理所 1998 年被国家科委列为中国科学院五个基础研究所改革试点单位之一,2001 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2005 年被评为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所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三期,2010 年被中国科学院评为首批整体择优进入“创新 2020”。院党组部署实施“率先行动计划”、启动研究所分类改革后, 2015 年第 2 次院长办公会议决定依托生物物理所成立中国科学院生物大分子科教融合卓越创新中心,中心 2017 年通过验收,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生物物理所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先导科技专项等多项国家和院重大科研任务。

生物物理所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 项、二等奖 11 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4 项,并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中国科学院重要奖项,已授权及在申请专利 200 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数量和篇均引用数位居全国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前列。

近年来,生物物理所与多家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广东佛山和江苏淮安积极布局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基地,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航空总医院、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上海静安区中心医院等共建了转化医学研究机构,研究所创办的生物高技术公司中,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百奥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稳居国内诊断试剂和蚓激酶生产领先地位;与国外科研机构和高校广泛深入开展协作,现已合作共建了中日结构病毒学与免疫学联合实验室等联合单元。

生物物理所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中国认知科学学会的挂靠单位。主要出版物包括《生物物理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和《Protein & Cell》, 其中《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Protein & Cell》是 SCI 收录期刊。研究所现拥有 1100 平方米的图书馆,开通了科技文献数据库 19 个,可访问 2700 余种外文学术期刊和大部分中文学术期刊。

生物物理所的共同愿景是:探索生命奥秘,创造人类幸福;价值观是: 创新、一流、责任、奉献;文化理念是:和谐、民主、自由。